福建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12-19 18:04    文章来源:茶亭院区    转载来源:    供稿部门:    摄影:
分享到:

福建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皮肤免疫学、皮肤病理学、医学真菌以及皮肤性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所有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5人、硕士9人、在读博硕士研究生17人。下设皮肤病理实验室、真菌实验室、变态反应实验室、皮肤性病治疗室、卫生部化妆品不良反应鉴定室等。近五年承担国家科研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10篇,影响因子总分超50分。

完成临床医学五年制和七年制、海外生等的皮肤病与性病学的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工作,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4名,近三年获得学位10名。每年招收进修医师5-8名。学科内学术气氛浓厚,程波、纪超、刘茁、张子平等主任在省内外多次开展学术讲座。每年选派多个临床医师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学术会议。年会投稿数、大会发言、大会主持数逐步增加。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皮肤病理诊断学:皮肤病理学为皮肤病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对探讨皮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本研究所具备全省最有实力的皮肤病理实验室,现已建立皮肤病理诊断中心和分子与细胞研究平台,在皮肤病理方面紧跟与国内外及台湾地区皮肤科联系紧密,已开展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技术,是福建省皮肤病理诊断的中心。每年接收大量来自全省各地疑难皮肤病例会诊,并定期举办“全国皮肤病理与临床联系”培训班200人/次。皮肤病理实验室已开展快速冰冻切片及免疫荧光诊断工作,为进行更准确、正确的皮肤病理诊断而服务。

2.医学真菌学病原生物学:皮肤性病科开展真菌实验室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也是福建省最大的医学真菌专业实验室,在皮肤癣菌的流行病学、特殊真菌感染病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接受来自全省各大医院的各种临床标本(皮屑、毛发、指甲、尿道和阴道分泌物、痰、大小便、脑脊液等),开展的项目有真菌直接镜检、培养、菌种鉴定和特殊染色等,为真菌病的诊断提供帮助,并致力于以下研究工作:1)发现新致病真菌;2)致病真菌的相关基础研究3)真菌病的治疗研究。

3.皮肤细胞生物学:最开始的十年来致力于皮肤与附属器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包括皮肤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毛乳头细胞、皮肤干细胞等的细胞培养、生物学特性、相互作用、组织工程等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全国性学术大会交流20余篇。目前研究的重点放在皮肤免疫及皮肤肿瘤,已形成免疫炎症和变态反应两个固定方向。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紫外线照射相对较强,光线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而皮肤肿瘤与光致癌相关性大,两者存在着紧密联系。本研究所成员已从事皮肤紫外线损伤相关系列研究近10年,近年申报了相关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基金1项、省级基金5项,在此基础上,发表了皮肤免疫及肿瘤相关SCI论文近10篇,从临床及科研方面均有丰富的研究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