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亭院区 > 大众版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糖尿病综合防治
发布时间:2004-10-28 12:00    文章来源:    转载来源:    供稿部门:   作者:系统    摄影:
分享到:
糖尿病综合防治

  5月18日在上海召开的糖尿病综合防治研究项目报告会透露:我国卫生部重点科研项目——糖尿病综合防治新模式将于今年8月开始在全国推广。专家向公众呼吁:"治疗糖尿病不能单纯注重降糖,而是要以长期稳定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面对糖尿病这一严重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慢性病,减少病人的损失和痛苦。"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79年的0.67%,上升到1995年的3.21%,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从小于3%的低患病率国家,迅速跨入糖尿病中等患病率国家的行列。而且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中国糖尿病人数将达五千万。中国将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国家。此外,在老龄人口增多的压力下,中国又出现糖尿病发病的年轻化,使糖尿病的疾病负担进一步加重。仅以北京为例,从1981年到1997年,20到74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3.66倍,30至40岁组人群患病率升高幅度则高达4.44倍。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造成的死亡,居当今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由糖尿病造成的医疗支出费用惊人,美国1987年至1992年每年直接或间接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费用从210亿美元增至920亿美元。西太区16%的医疗资源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综合防治更强调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把早诊早治建立在其病程发展的“糖尿病前期”阶段,强调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针对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和肥胖者、以静坐生活方式为主的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和生育过巨大胎儿(4000g以上)的妇女,除加强定期检查或筛查外,应实施增加体力活动、注意膳食平衡的干预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另外,针对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所谓"糖调节受损"包括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指有些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而糖刺激后血糖却升高;空腹血糖受损指有些患者仅空腹血糖升高,介于6.1至7.0 mmol/L之间,却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是糖尿病的先兆,也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这个阶段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或服用抗糖尿病药物,可以防止或者延缓进展为糖尿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糖调节受损状况甚至可以逆转,从而可以有效阻止该人群进展为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病人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较低,另外,由于大部分糖尿病症状轻微,不会马上夺走患者的生命,其严重性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糖尿病人中没有及时就医者高达60%,在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人中,有2/3的人没有达到治疗目标。因此了解糖尿病的症状及危害,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鼓励他们进行定期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糖尿病症状俗称“三多一少”。一些人纳闷,为什么我越吃越多反而越来越瘦,越喝越多反而越来越渴,这时候你应注意,你已出现口干多饮多食消瘦,就是所谓的“三多一少”。另外,不明原因的多尿,尿频,皮肤搔痒,外阴搔痒,不明原因的疲乏无力,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感染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视力模糊,也应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多。急性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中毒。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消瘦加重,恶心呕吐,极度疲乏无力,精神萎糜,肌肉酸痛,呼吸深大,呼吸带苹果味,甚至出现胡言乱语,烦燥、昏迷等神志改变时应警惕急性并发症,这时应及时就医。急性并发症死亡率高,1922年前医生几乎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离开人世。胰岛素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以现在的医疗手段,急性并发症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了,县一级医院的内分泌专科医生都可以得心应手地处理这类并发症。因此提高病人及家属及急诊科医生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认识是降低该病致残、致死率的关键。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导致下半生无以弥补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尤其在我国,又出现糖尿病发病的年轻化,四五十岁的病人慢性并发症尤为显著,也就是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岁月就失去了贡献社会的能力。
  糖尿病可以累及全身各脏器系统,总体可以分为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指管腔直径>500微米的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微血管管腔直径<500微米,病变包括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