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肥胖”。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性以及防治糖尿病的紧迫性,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我院内分泌科是福建医科大学代谢病研究室挂靠科室,该科新、老专家致力于我省糖尿病的防治事业,大力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已先后多次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对糖尿病的预防、诊疗、检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为了帮助人们增长糖尿病防治知识,内分泌科从今年元月份起,在每月底的周六上午举办一期“糖尿病知识”讲座,至今已举办11期,听众达一千多人次。2005年该科将根据群众的要求,继续安排糖尿病知识课程,举办讲座。配合世界糖尿病日的宣传,本报除了续登第10期《糖尿病综合防治》外,今又登载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严孙杰关于《糖尿病的血糖监测》,为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糖尿病血糖监测知识。本报编辑室
大规模的糖尿病临床治疗试验、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等表明,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人的水平,可大大延缓各种并发症状的发生,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血糖控制是指全日血糖的整体控制。近年,病人的血糖自我监测(SMBG)已革新了传统的糖尿病的治疗模式。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1.糖尿病教育,2.糖尿病检测,3.饮食治疗,4.运动治疗,5.药物治疗。在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血糖监测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监测可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并提供血糖信息。血糖自我监测,使糖尿病人易于有效获得并维持特定的血糖目标,便于医生指导病人参与治疗和管理。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达标),就是尽可能将代谢控制在正常水平(包括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重),以延缓或避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就血糖而言,1999年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规定空腹、非空腹理想血浆糖范围分别是4.4-6.1mmol/L、4.4-8.0mmol/L。严格地控制血糖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频率,而避免严重低血糖发生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加强病人的血糖自我监测。所有糖尿病人使用SMBG都是可取的血糖监测,也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其优点在于:1.比尿糖检测准确,不受肾糖阈的影响。2.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3.为糖尿病治疗的调整提供直接依据。4.能明确低血糖的发生。资料表明目前仅有少数病人使用SMBG,应当努力增加SMBG的合理使用。阻碍SMBG使用的因素包括:医务人员和病人对SMBG的结果没能正确运用,以及它对健康的益处理解不足,检测的价格,病人因用针头取血而感到心理和生理的不适,测试时间和技术的复杂性等。
各时段血糖监测的意义:血糖值是直接反映患者体内胰岛功能受损情况及治疗效果极为敏感的指标。1.凌晨/早餐前(空腹)血糖: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此时血糖值可能正常。建议在静息状态(宜禁食/禁药,不宜过度消耗体力)下检测。2.餐后血糖:反映人体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即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水平,在进行药物治疗或饮食控制期间尤其需要观察的重要指标。3.运动前后血糖:激烈的运动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升高,随着时间推移和体力消耗,血糖将降低,甚至会引发低血糖。运动前后血糖值是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的依据。4.睡前/夜间3点左右血糖:由于睡前或夜间3点左右血糖过高或过低,次晨都会出现高血糖现象,但处理方法截然不同,建议睡眠中有明显不适的患者增加观察此时血糖,以指导治疗。5.患者因感冒、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时,随机血糖处于非常状态,又有其他药物的作用,血糖比平时波动大,加强血糖监测,将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
如何进行血糖监测?较为理想的测试时间点即全天血糖谱。具体如下: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5点法。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7点法。根据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铁路医院对7点法(全天血糖谱)观察结果,糖尿病病人血糖完全未控制型占33.6%、餐后高血糖型占31.4%、清晨高血糖型占12.9%、日间高血糖型占12.7%、反应性高血糖型占9.4%。
如何合理监测血糖?对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SMBG3次或3次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SMBG最佳监测次数不清,但应满足病人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所提供的血糖参与。当病人(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有附加治疗或调节治疗方案时,监测次数应多于平常。
实验室血糖或手指血糖测试都应视为是可行的。每天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应视病人的需要和目标而定,可以有下列几种方案可供参考:非药物治疗者,2次/天。选择不同时段进行监测如空腹+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每周一天。口服降糖药治疗者2-3次/天,选择不同时段进行监测如空腹+一或二次餐后2小时,空腹+一次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每周1-2天。胰岛素治疗者,5-7次/天(5点法或7点法)每周1-2天。遇有不适,尤其出现心慌、手抖、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应随时加测血糖。每月至少1次测夜间3点,以确认无低血糖。特殊情况下需加测血糖频率,如患其他疾病时、手术前后、外出旅游时;血糖值经常>10mmol/L;糖尿病初发或治疗方案改变时;运动前、中、后,尤其是开始一项新项目时;怀疑或发生低血糖后。便携式血糖仪在SMBG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快速方便、操作简单、需血量少,特别适合日常监测等优点已越来越受到病人的欢迎。许多情况下SMBG是在门诊进行,病人自测血糖与同步实验室血糖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评价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这种测试是由医务人员进行,他们使用的是便携式毛细血管血(全血)测试装置,而不是标准的医院或诊所实验室方法,则应使用严格质量控制步骤,因为SMBG的准确性依赖于仪器和使用者本身,在最初和以后每隔一定的时间,评价每个病人的监测技术是很重要的。病人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校准仪器和进行对照的方法,有助于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不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工具。
血糖仪与实验室结果存在差异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标本差异:通常血糖仪检测的是末梢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生化方法检测的是静脉血浆或静脉血清葡萄糖,两者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血糖仪使用不当:这是最常见的问题,如未按说明书的标准步骤进行操作,血量不充分或因血量不够,局部过分挤压导致组织液混入、消毒皮肤的酒精未干、血糖试纸受潮或失效等等。大生化仪的系统误差及操作误差: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选用的大生化仪型号不同,仪器生产厂家所选用试剂不同、血样本处理方法、人为操作因素等等,均影响测试结果,尤其是采血至上样时间过长,会使血中葡萄糖分解而造成数值偏低,暑天尤为明显。未进行同时、同步测定:与正常人一样,糖尿病人的血糖也受自身激素水平变化、情绪、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影响。一天24小时的血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甚至在某些时段有很大的波动。在进行血糖值比较时,如不在同一时间进行测定,其结果缺乏可比性。根据临床测试结果,便携式罗式血糖仪测定的末梢全血血糖值与实验室的血浆血糖值相接近,可以将全血血糖值校正为血浆血糖值。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满足当血糖值<100mg/dl(5.56mmol/l)时误差<±15mg>100mg/dl(5.56mmol/l)时,误差<±15%的标准。通常血浆血糖值比全血血糖值稍高10-15%,让糖尿病人知道他们的仪器和试纸条提供的究竟是全血血糖值还是血浆血糖值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