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亭院区 > 大众版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发布时间:2007-09-05 12:00    文章来源:    转载来源:    供稿部门:   作者:系统    摄影:
分享到: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他曾经是个知青,当过农民、赤脚医生、工人、男护士......如今,他已是颇具盛名的急救专家。30多年来他心系病患,学以求精,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无数的危重病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是我院急诊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共产党员——蔺佩鸿。
  1955年,蔺佩鸿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兄弟姐妹8人,排行老七。他虽然个头只有1米60,体重仅百斤,常常让人第一感觉是个十分平常的“普通人”,但其身上却浓缩着鄂西汉子的朴实、勤劳、善良的品格,了解他的人都被他的高尚医德所感动,被他的高超医术所折服。
  在急诊科,我一定争取当个最好的急诊医生”--1997年10月,当时还是副主任医师的蔺佩鸿,从广东省某医院调入我院。医院领导迎接时首先征求他的意见:先安排到急诊科工作行不行?蔺佩鸿的第一句话就表明了自己的决心:“行,在急诊科,我一定争取当一个最好的急诊医生!”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重病人一般都具有急、重、杂、难的特点,使急诊工作带有随机性强、时间性强、机敏性和主动性强的规律。一个医院急诊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危急重病人的安危和医院的声誉。蔺佩鸿的业务专长是心脏介入、心律失常和心脏急症的诊治。以前急诊科因人手不足,对危急重病人、尤其是对心脏急症的患者要请相关专家前来紧急处理后,再转送临床科室继续治疗。蔺佩鸿的到来,特别给心脏出故障的危重患者带来了福音。
  一天,蔺佩鸿到急诊科上班时,见救护车送来了一个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的病人,护士长照以往惯例,电话呼叫麻醉科医师前来作气管插管。蔺佩鸿忙说:不用叫,我来!他动作利索,顺利地完成了气管插管、电除颤、心外按压,病人在他的快速抢救下终于苏醒了。不久,蔺佩鸿又接到急诊通知:“某工厂一位工人心脏骤停”。他立即出诊,经现场抢救两小时后,那位工人的心脏终于恢复跳动。次日,《福州晚报》以 “死了两个小时的人被救活了” 醒目标题报道此事,在福州市引起强烈反响。前年年底,蔺佩鸿因阑尾炎发作住院,在准备手术的当天凌晨4点,急诊科电话告急:一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他急忙赶到急诊科,一直抢救到上午9点,患者心跳和呼吸才逐渐恢复。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且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反复,为防万一,蔺佩鸿一直坚守在患者身旁,不断实施救治措施,直至中午1点多患者病情平稳后,在科室同志的催促下,他才离开急诊抢救室,走进手术室接受阑尾炎手术。
  为了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尽一份力量,蔺佩鸿特别交代一线医生:不管什么时候,即使我没有值二、三线夜班,只要有急诊抢救都要通知我,我一定前来帮忙。10年来,不管深更半夜或是刮风下雨,只要一声急诊呼叫,住在院区内的他,每次不到三分钟就跑到病人身边,总是喘息未定,就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
  蔺佩鸿不但对自己严格要求,也要求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员工必须具备:骆驼般的负重精神;老黄牛般的任劳任怨品格;还要有猴子般的敏捷及快速的行动。因为急诊工作是与死神争分秒的工作,快一分钟,就多一份生还的希望;慢一分钟,就有可能丧失一条生命。他说,能救活一条命,我们累一点、苦一点算得了什么!
  “我传授的全部技术,是希望年轻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将是病人之福”--不论是哪个医院,急诊科的工作都是很辛苦的。但急诊科的医生每天接触的病人病情不同,给人的感觉是医生业务不专,只起到“转运站”的转运作用。但蔺佩鸿却认为:在这个“转运站”工作的医师,需要十八般武艺齐全才行。因为急诊科接触的病人多,病例复杂,急诊医生要有过硬的思想、过硬的技能和精确的鉴别能力,还要有忘我的奉献精神。
  为了让每位急诊医师在急诊大舞台上扮演最出色的角色,提高急诊医师的业务技能是第一关键。他手把手地传授自己的所有技能,将自己心血管专业和扎实的心脏介入的基本功,毫无保留地教给每位医生,并推广了“床边非漂浮电极的心内膜起搏”技术和急诊情况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其中“床边非漂浮电极的心内膜起搏”技术的开展,当时在全国和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他又结合临床实践,同大家一起成功开展了“参附注射液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科研项目,挽救了许多急危重病人。
  在医院规定的每周业务学习日内,蔺佩鸿以身作则,率先围绕急诊的业务理论知识举行讲座,然后要求每位医生轮流上台,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在讲坛上作系列讲解,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急诊医师们在接诊过程中的鉴别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发现几次重大流行病病例,并经医院相关部门确认后及时上报,为上级卫生部门采取紧急防范措施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