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亭院区 > 大众版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脑瘫小伙绝地逢生,无影灯下带来希望——神经外科开展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
发布时间:2010-03-03 12:00    文章来源:    转载来源:    供稿部门:   作者:系统    摄影:
分享到:
脑瘫小伙绝地逢生,无影灯下带来希望——神经外科开展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组在康德智教授的指导下,余良宏副主任医师和陈富勇博士在福建省内首次应用“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成功治疗一痉挛型脑瘫患者,该手术模式的成功开创为我省痉挛型脑瘫患者带来福音。在省内首先开展这一治疗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康德智教授说,手术效果得益于电子技术,通过电刺激脊神经根的每一神经小束,计算机同步分析显示多块肌肉的收缩情况,如同为手术刀安装了“激光制导”,所以目标非常精确,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神经组织的干扰和损伤。
  出生后因“痉挛型脑瘫”行走困难、不能站立、行走时呈“剪刀腿”的23岁何某,曾辗转于北京、上海、福州等地求医,7岁时曾行“双足跟腱延长术”治疗,均未见好转。2010年2月5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经过一种电生理监测下的全新的显微手术治疗,僵直的肢体舒展开了,扭曲的脚踝松弛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功能锻炼,不久以后将会像常人一样行走生活。那么什么是痉挛型脑瘫呢?“踮脚尖、剪刀步、足内翻、不能独站”是痉挛性脑瘫的典型症状;由于出生的时候造成了部分脑损伤,导致支配下肢的感觉神经失去控制,使得脚和手越来越硬,也就是说肌张力越来越高,造成行走困难。
  传统的脑瘫外科手术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切除感觉后根的比例问题,因为缺乏科学和客观的实验指标来指导手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再加上术中监测手段落后、定位不准,限制了手术效果,很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如大小便失禁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组在总结国外治疗脑瘫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进行了大胆改进,手术节段选择在脊髓圆锥段,缩短了手术切口,并且结合术中电生理刺激和多导肌电监测,使手术切除后根的比例有了参考的数据,避免了主观经验可能造成的高风险,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有效性。
  受早产儿增多等因素影响,脑瘫患者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有600万的脑瘫患者,其中福建省脑瘫患者的数量大约是18万。随着人类医疗技术的进步,50%的脑瘫患儿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当然,并非所有的脑瘫患者都适合手术治疗,需要具有一定的智力,能配合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四肢肌肉痉挛程度虽严重,但未出现关节与脊柱的变形,具有一定的肌力等。康德智教授强调,手术治疗的时机越早,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越明显;手术时机越迟,手术效果将大打折扣。因为小儿生后到3岁以内是大脑发育最快和可塑性最好的时期,如果此期能够发现脑瘫并采用手术方式缓解肌张力增高,再进行康复训练,并可避免不良姿势的形成、对于脑瘫儿日后神经精神功能的开发和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除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外,还可采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鞘内巴氯芬控释泵和矫形手术等来治疗脑瘫。当痉挛型、肌张力障碍型、震颤型脑瘫患者症状严重,药物、康复难以发挥作用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缓解异常姿势及畸形,继而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目前对于四肢无力的低张力型和平衡障碍的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医学界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