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亭院区 > 大众版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福建日报资深专栏记者采访我院林建华院长--《尖子生,你还愿意学医吗》
发布时间:2014-06-20 12:00    文章来源:    转载来源:    供稿部门:   作者:系统    摄影:
分享到:
福建日报资深专栏记者采访我院林建华院长--《尖子生,你还愿意学医吗》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高校招生工作又将如火如荼地开展。近年来因医生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逐渐降低,再加上医患关系紧张等各种原因,医学院校对尖子生吸引力开始减弱。对此,福建日报资深专栏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专访了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我院院长林建华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6月19日,《福建日报》政文版头条刊登了题为《尖子生,你还愿意学医吗》的文章,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福建日报资深专栏记者采访我院林建华院长--《尖子生,你还愿意学医吗》


尖子生,你还愿意学医吗
福建日报 记者 林智岚

医学院校吸引力开始减弱

福建日报资深专栏记者采访我院林建华院长--《尖子生,你还愿意学医吗》

  高考已经结束,将要进入填报志愿和录取阶段。从这几年高考录取情况看,医学类院校已逐渐淡出顶尖学子的视野。
  “福建医大作为福建省最早的医学院校,具备良好的师资条件。”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林建华说,“虽然多数医学类院校的录取分数不算低,但整体而言,医学院校对尖子生的吸引力开始减弱。这种状况需要从社会大环境和医疗小环境找原因。”
  去年11月份以来,浙江温岭、云南昆明、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全国多地先后发生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医学院校已发出警告:这些信息会导致选择报考医学院的人数减少;学医的毕业生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教育部3月下旬公布的研究生考试复试国家分数线显示,医学类分数线连续3年保持每年5分降幅。据统计,在过去5年间,60万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专业人员仅有1/6选择在医疗机构就业,也就是说高达50万的医学人才放弃从医。
  “我希望女儿做医生。但是她,怎么也不肯报医学专业,就连替补志愿也不愿意报。最后,她到国外学了金融,女婿也是学金融的。”省内一位知名的医学专家抱怨道。
  医学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对职业价值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但随着执业环境的恶化,现在医生子女多不愿从医。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78.1%的医师不愿子女从医,比2002年调查时的53.96%有明显上升。去年发布的历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也显示,在高考状元最青睐专业排行榜上,医学专业位列第13位,仅有17名高考状元选择学医,占状元总数的1.2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22名状元选择学习经济管理,占状元总数的37.85%。
  “在台湾,只有最顶尖的0.5%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医学院系。”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副教授廖世杰说,医学排在香港状元最青睐专业的第二位。
  林建华说,在美国,如果不是最顶尖的学生,医学院校根本不会考虑录取。不仅是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即使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非洲,医学院也是精英学生的“专利”。
  为此,国家卫计委今年3月启动“我国高校医学生报考志愿与录取分数线的历史变化研究”课题调研,以期摸清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现状以及过去10年的变化。

职业成就和社会认同感滑坡

  医生曾被认为是高尚的职业、有前途的工作,那么究竟是什么浇灭了学生们学医、从医的热情?
  余杭是福州一家二乙医院的儿科医生,从医20年,作为基层医生,收入不高,常常值夜班,就连在的时间也常常奉献给工作。“工作累点倒没什么,病人家属不理解是最闹心的。在患者及亲属眼里,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治不好病人,责任全在医生。不仅每天要面对凶神恶煞的眼神,有时还要遭遇拿着录音笔、摄像机来对证的情况。”
  本科毕业生要想留在大城市、大医院几乎不可能;年轻医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夜班、节假日值班的主力;既要应付忙碌的住院医师工作,又要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写论文、出成果;买房、结婚等生活压力更是非常现实。
  许志强是学临床医学的,他说,大部分同学是在临床实习期间,逐渐减退了当医生的积极性。
  “优秀学子从医热情的降低,应该引起社会的深思。”林建华说,“这两年教师职业成为热门,不是因为免学费,而是老师的地位、收入提高了。医学也一样,能否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关键在于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

重塑医生的人文精神

  “其实,医学的作用是有限的。正如镌刻在美国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林建华说,当下,经济发展快速,患者普遍比以前富裕,从而对医护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医生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时常去安慰病人。日常诊断中,有些医生每天可能要接诊70-80个患者,每位患者只有5-6分钟的问诊时间,沟通不足也加剧了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不满。”
  当前,医患关系逐步从医方主导、病人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面对新型医患关系,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要加快转变思想观念。要做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从医生多年,从来没有8小时上班的概念。医学是救死扶伤的行业,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要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林建华感慨,“古今中外的医学先贤,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都有仁爱之心和高尚医德。我们不能只教学生‘看病’,还要教会他们‘看病人’,医学生有同情心和爱心。”
  曾经,《希波克拉底誓言》和《黄帝内经》为人类打开了医学伦理道德之门,“医乃仁术”被普遍信奉为职业伦理原则。如今,医学教育出现“技术至上”的趋势,相比技术与知识,高等医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林建华呼吁道:“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走到今天这个尴尬地步,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扭转这种局面,除期待各方共同努力外,医务工作者应首先重塑人文精神,重视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自觉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