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医故事汇”之⑧】人们眼中的“超人”背后
【“大医故事汇”之⑧】人们眼中的“超人”背后
来源:新华网 记者:程立葳 刘默涵 肖和勇
新华网福州7月2日电(程立葳刘默涵 肖和勇)初次见到慕容慎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万金就发现,这位医学泰斗确实如“传说”中那样“神奇”。
一个病房十几个病人,慕容慎行挨个询问完病情,也没有做任何笔记,回到办公室后竟能够把每位病人的病史特征、繁杂的检查结果分毫不差地复述出来。
和所有人一样,陈万金也曾觉得慕容慎行是个记忆力超强的“天才”。直到后来,陈万金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跟着慕容慎行的时间久了,他才知道,之所以每次会诊、查房,慕容慎行对病人的情况都能了如指掌,是因为他的准备工作做得足。
每周五上午,是慕容慎行大查房的日子。慕容慎行总会在查房的前一天来到病房,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回家后继续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然后再打电话给科室里的年轻医生,再次核对病人情况,或者讨论病情,直到深夜。
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周四晚上10点多,附一医院神经内科年轻医师朱纪婷都会接到慕容慎行打来的电话问:“小朱,你休息了吗?”每当这个时候,朱纪婷便知道,慕容慎行又在为第二天的查房动着脑筋了。
有人说,慕容慎行就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理论功底深厚,讨论问题时总能旁征博引,令人叹服。常有学生向他请教,他也不正面回答,而是提示:这个问题在某出版社某本书的第几版第几页,可以回去再复习一下。待学生回去翻书之后发现,果然与老师说的分毫不差。
在慕容慎行的家中,有大量的神经内科专业书籍和杂志,书桌、书橱摆不下,就打包整齐放在床边。慕容慎行的学生、附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林艾羽说,这些书籍和杂志,他几乎每一本看了不止一遍,有些厚如砖头的神经内科专业书籍,他甚至能背下来。
他的书桌上,一直摆放着厚厚的一摞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专业知识和学习心得。到了晚年,慕容慎行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十分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近年来基因克隆、基因诊断等技术飞速发展,他碰到不清楚的问题,都会谦虚地向学生们请教,并认认真真做笔记,记完之后,还不忘自己复述一遍,让学生再确认一下,生怕出错。
在慕容慎行儿子慕容文的记忆中,父亲每一次在给学生上课之前,都会熬几个晚上备课,一遍一遍修改讲义、一遍一遍梳理知识点,一有时间,就会亲手描绘各种挂图。
两瓶红蓝墨水、两只毛笔、铺地的白纸,这一幕深深刻印在慕容文的脑海中。尽管夜已经很深了,但谁也劝不动慕容慎行去休息。家人熬不住先去睡了,第二天醒来,总会发现客厅的沙发上,已经晾满挂图。
2002年,年近古稀的慕容慎行主动跟紧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步伐,将《神经病学》总论章节改成PPT教学,成为往后多年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
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吸取更多知识,爱上这门艰涩难懂的课程。
从医63年,慕容慎行先后在国内外知名专业杂志发表了18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参编《神经病学》第二版教材1部,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7本。
作为他的助理,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的林珉婷见证了一部分著作的创作过程。在林珉婷的记忆里,慕容慎行常常在午间或者深夜出现在研究所,先招呼大家聊实验课题进展,然后开始整理文稿。
“文稿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慕容主任亲笔写下的,写完修改后,再抄写一遍交给我打印出来。”林珉婷说,“他生前常常对我们说,做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白纸黑字一个标点都要斟酌清楚。”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于慕容慎行而言,亦是如此。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与“超人”,成为一名“医学大家”,并不是因为天赐禀赋,也不是因为他记忆力惊人。
这世上哪有什么“超人”,所谓“超人”,只是他的努力超乎寻常的人;这世上哪有什么“移动的教科书”,所谓“移动的教科书”,只是因为他把书都翻烂了;这世上哪有什么“神医”,所谓“神医”,只是因为他对病人的爱,对医学事业的爱超过一切罢了。
原文链接:
http://m.xinhuanet.com/fj/2019-07/02/c_1124699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