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医故事汇”之⑤】传道授业解惑,他甘之如饴
【“大医故事汇”之⑤】传道授业解惑,他甘之如饴
来源:新华网 记者:程立葳 蒋巧玲
新华网福州6月29日电(程立葳蒋巧玲)慕容慎行曾说,他一生最喜欢做三件事,一是给病人看病,二是看医学类的书,三是给学生和年轻的医生上课。上课这件事,慕容慎行总是乐在其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万金至今还记得,他刚来附一的时候,慕容慎行对大家说的那句话:“欢迎你们加入我们科室,今后我将把我毕生所学的知识都传授给你们。”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虽然早已经是公认的福建医学界泰斗,但慕容慎行坚持给福建医科大学的本科生上《神经病学》总论的课程,一周两次课。除此之外,他每年都会给医院低年资医生、进修医生、规培生、医学生讲授神经系统解剖和定位定性诊断的课程。
很多年轻的医生都说,神经病学这门课程学起来感觉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但是慕容慎行的课却总是受追捧。每到慕容慎行讲课的日子,科室里医生总是早早去“人肉占座”,来晚的在门口加座,乌压压坐成一片;而学校诺大的教室里,学生无一走神、瞌睡、玩手机。他的“魔性”,让大家想睡都睡不着,还能欢声笑语听下去。
学生们私下里说,慕容慎行上课是有绝技的,叫“慕容三式”。
第一式:手绘挂图式。每次上课前,慕容慎行都会提前来到教室,将亲手绘制的“挂图”挂满黑板的四周。他把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揉进这些手绘挂图中,让学生们看了一目了然。
第二式:口诀式。慕容慎行善于将生涩的知识点变成口诀、顺口溜教给学生。比如教科书上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描述是“上肢或下肢肌张力障碍,常有异常姿势或步态,症状具有昼夜波动性”,慕容慎行仅用十个字:“早上人骑车,晚上车骑人”,就把一个白天行动正常,到了晚上却步态沉重得像扛着自行车的患者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还有“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等,这些查体口诀,就像乘法口诀一样,学生们都烂熟于心。
第三式:模仿式。比如讲解帕金森病的时候,慕容慎行会模仿病人的慌张步态和前倾姿势;讲解三叉神经痛的时候,他会龇牙咧嘴地模仿病人的痛苦表情。夸张的肢体表演,每每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但就在笑声中,诊疗要点不知不觉就已深深刻进大家的脑海。
慕容慎行还善于总结临床工作经验,并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教给年轻的医生,把诊断的思路指出来。“慕容老师的这些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陈万金说。
两年前,陈万金接诊了一位来自武夷山的老太太,她从十几岁开始就走不动路,很多地方诊断为肌强直。陈万金根据慕容慎行教授的方法一一排除后,认为她并不是肌强直。“我就换了个诊断思路,最后确诊她是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调整了用药后,老太太的病一星期左右就好了。陈万金说,像这样的事例,在他的临床工作中比比皆是。
慕容慎行十分热爱教学,也喜欢与学生交流。课间时,常常和年轻的学生们开玩笑说,“我其实和你们一样大,我也是‘80后’”。
福建医科大学旧校区教学楼A区与附一医院门诊大楼,相距只有百来米。慕容慎行生前助理、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林珉婷记得,为了不耽误讲课时间,平日里走路并不快的他,在去上课路上常常健步如飞,快得她一不留神就落在后面。下课后,学生常常抱着各种问题围着他,慕容慎行就和他们边走边聊,百来米的路,都能走上10多分钟。
独特的教学风格,给学生们留下永远的记忆。在福建医科大学,一届届学生当中,接力传递着这样一种共识:“毕业之前,要去听一次慕容老师的课。”
而每一年学生毕业时,慕容慎行也常常收到惊喜——学生们会送来亲手制作的画册,里面贴满了师生互动的温暖画面。
慕容慎行很享受他的教学任务。有一次,附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蔡乃青给他带去了一整年的教学补贴,不过几百块钱,但是他一笔一划很认真地在收条上签了字,心满意足地收下钱,还开玩笑说:“真是雪中送炭啊,最近实在太穷了!”
“他笑得很开心,就像我们年轻人收到值班费一样。其实,我们都知道,他刚把自己的24万元奖金都捐出去了。”蔡乃青说,物质回馈他看得很轻,他享受的是“传递知识”带给他的快乐。
原文链接:
http://m.xinhuanet.com/fj/2019-06/29/c_1124687176.htm